首页 > 理论 > 理响塞上 正文

着力培育壮大宁夏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
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2025年第16期 作者:中共宁夏区委党校(宁夏行政学院)课题组 发布时间: 2025-08-19 | 打印 | 字号:TT

屏幕截图 2025-08-19 105555.png

宁夏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应用,推动数字车间、“AI+5G”智能工厂建设。图为宁夏大窑饮品有限责任公司饮品智能生产线。 闫院平/摄

 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、动态演进性和创新互补性的通用目的技术,应用场景广阔,赋能潜力巨大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坚持自立自强,突出应用导向,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、安全、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当前,人工智能已在宁夏工业、农业、政务、民生、文旅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,其技术优势为各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。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,自治区党委办公厅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期印发《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为未来3年宁夏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明确规划。

  夯实基础支撑,培育“人工智能+”发展土壤

 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。从长远看,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发展需要持续夯实政策体系、人才结构、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等关键支撑,为“人工智能+”的规模化、体系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
  完善顶层设计,构建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。进一步优化自治区“人工智能+”专项发展规划,科学设定发展目标、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,增强政策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。统筹财政补贴、税收减免、信贷支持等政策工具,设立专门发展基金,精准支持关键技术研发、初创企业培育和重大应用场景建设,营造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环境。

  强化人才引育机制,筑牢创新驱动根基。人工智能的发展核心在人。要加快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,鼓励高校与头部企业、高端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,提升本地高质量人才供给能力。依托“柔性引才”、项目引进、园区集聚等渠道,系统引进和稳定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队伍,构建分层分类、梯次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。

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产业承载能力。围绕“东数西算”国家战略,加快建设高性能算力中心、智能数据调度节点和边缘计算平台,提升算力规模,夯实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支撑。同时,推动政务、医疗、农业、交通等领域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,强化数据汇聚、清洗与治理能力,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与算法优化提供高质量样本基础。

  搭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。重点支持建设自治区级人工智能实验室、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联合研发平台,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协同攻关。同时,探索设立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应用示范区和场景试点城市,打造从技术中试到成果转化的“中试走廊”,增强宁夏在全国人工智能战略版图中的功能定位和影响力。

  聚焦重点方向,拓展“人工智能+”应用领域

  “人工智能+”的核心在于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,通过赋能传统产业、催生新业态、重塑价值链条,形成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。宁夏在工业、农业、政务、民生及文旅等领域具有资源禀赋突出、应用需求迫切的双重优势,为构建区域化“人工智能+”应用体系提供了肥沃土壤。当前,要聚焦关键领域,加快构建典型场景,打造示范项目,以点带面推动“人工智能+”由局部突破向系统集成迈进。

  打造“人工智能+农业”典型场景。宁夏作为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,具备推广智慧农业的自然条件与产业基础。可围绕枸杞、葡萄、马铃薯等主导作物,加快应用智慧种植系统、精准灌溉技术与病虫害智能监测模型,全面提升农作物种植的科学化与智能化水平。同时,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畜牧智能监管平台和疫病预警系统,推动牛奶、肉牛、滩羊等特色农业向“精、准、智”方向转型升级,增强农业生产的绿色低碳与韧性。

  推动“人工智能+工业”加速转型。宁夏传统工业体系以冶金、电力、建材等行业为主,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空间广阔。应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,实施智能制造升级计划,推动设备自动化、流程再造、能效优化等智能应用全链嵌入,加快推进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、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供应链全过程智能化。2024年,蒙牛宁夏工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液态奶“灯塔工厂”,为宁夏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标杆提供了现实范例。要以此为契机,支持更多企业迈入“智能工厂”行列,培育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先进制造体系。

  拓展“人工智能+政务民生”应用广度。深化政务服务智能化改革,建设覆盖政务审批、政策咨询、群众诉求等多场景的智能办事平台,提高公共治理的效率与响应能力。在医疗领域,应推动AI辅助诊断系统、智能影像识别和远程会诊平台下沉基层,改善区域医疗服务均衡性与可及性。同步推进教育、养老、交通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落地,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。

  培育“人工智能+文旅”沉浸式体验新模式。依托宁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优势,系统布局VR/AR、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文旅场景中的创新应用,打造一批智慧景区、数字展馆和虚拟导览产品,丰富文化表达形式,延伸文旅产业链条,培育区域数字文旅消费新业态。这些创新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文化表达形式,还能有效提升游客的互动体验,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,推动宁夏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优化发展环境,构建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生态

  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,更根植于制度环境、市场体系与资源配置等外部要素所构成的综合生态。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,为宁夏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
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稳定市场主体预期。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,优化准入机制,并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“一站式”综合服务平台,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服务响应能力。同时,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,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和权益归属制度建设,构建公平、透明、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,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。

  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,强化资金要素支撑。针对人工智能企业普遍面临的“高投入、高风险、长周期”特征,加快设立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专项基金,鼓励社会资本、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参与关键技术、核心产品和应用场景的投资布局。支持企业灵活运用政府引导基金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多元金融工具,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培育龙头企业,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。通过政策倾斜、资源整合与重大项目引导,重点扶持一批技术能力强、商业模式成熟、示范效应显著的本地龙头企业,引导其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发挥链主作用,带动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协作与联合创新,推动形成优势互补、协同高效的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集群,提升整体产业体系的韧性与竞争力。

  健全科技伦理监管机制,筑牢安全发展底线。在加快技术推进的同时,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算法歧视、隐私泄露、数据滥用等方面带来的伦理与安全风险。可通过建立覆盖全链条的伦理审查机制和风险预警体系,探索与地方发展阶段相匹配的规制手段和治理框架,确保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始终沿着可控、安全、规范的轨道稳步前行。

  (执笔人:张铁军)

  责任编辑:何青芳


>>><<<
【作者】:中共宁夏区委党校(宁夏行政学院)课题组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2025年第16期